推动产业转移,国家再添一把劲!
上个月,商务部发布了《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》。
《方案》第五条,明确提及:有序推动产业承接合作和梯度转移。
这释放了一个关键信号:
将依托国家经开区,引导东南沿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地方,把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去,尤其是加工贸易产业。
就中西部而言,如何借助这波产业转移的流量,吸引投资呢?
01 加工贸易产业转移
加工贸易,简单来说,就是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料或零部件,加工后再出口成品。该产业涵盖了多个领域,具体包括:
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:纺织服装、玩具及文体用品、家居及轻工制品。
机电与电子信息产业:智能终端、计算机及配件等消费电子产品,芯片封装测试、电路板、连接器、传感器等半导体与电子元件,空调、冰箱、小家电等家电制造。
机械设备与交通运输装备:工程机械及部件、汽车及零部件、航空部件维修与制造。
新兴高附加值产业:新三样绿色产业(锂电池、光伏、新能源及汽车部件),医疗器械与生物科技,保税维修或再制造。
资源深加工产业:稀有金属加工、农副产品深加工。
今年上半年,国际外贸风波不断,多个国家给我们设贸易关卡。
为应对挑战,咱们得把内陆地区的优势用起来,让产业在国内流转起来,建立“全国统一大市场”。
为什么让国家级经开区挑大梁?从一组数据中能看到答案。
2024年,我国232个国家经开区,共完成了外贸额度10.7万亿元,占全国外贸总额的24.5%。实际利用外资272亿美元,占全国的23.4%。
作为产业聚集、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“排头兵”,国家经开区优势明显。
首先,不同经开区各有专长,政策补贴丰富,办事效率高;
其次,企业入驻后,更容易找到上下游配套企业,还能轻松招到专业人才、获得生产服务;而且园区在节能减排上,也更有优势。
更重要的是,经开区能和全国30多个自贸试验区、60多家综合保税区联动。
多个平台优势的叠加,为要素流动、权益保护、市场秩序等,创造更多便利。
聚焦到产业转移层面,东部沿海企业为什么想转?说白了,就是成本太高了,土地、人工都贵。
一般来说,东部用地成本是中西部的3-5倍,人工成本也高出30%-50%。
在东部地区的一些国家级经开区,土地开发快用完了,想建新园区、企业投资扩产都挺难。
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,急需淘汰落后产能。再加上,欧美“断链”影响,企业不得不将产能转移。
而中西部,正是理想选择。
这里拥有45%的全国人口,靠近“一带一路”陆路通道,企业转移后既能开拓新市场,又能享受政策红利。
在加工贸易产业方面,中西部实力也不容小觑。
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,今年前4个月,西部12省市纺织服装出口额,同比增长28.7%;广西、新疆、湖北等地增速高达36%-48%,远超东部地区。
新疆、四川等地的纺织服装产业,更是逆势上扬。
对于中西部来说,想抓住这波产业转移的红利,招商要跟上节奏,得琢磨怎么把企业吸引到自己的地盘来。
02 中西部如何承接
吸引沿海企业,光靠便宜的地价、人工可不够。
企业更看重的是,上下游产业链是否成熟?人才专不专业?物流快不快?营商环境好不好?
往细了说,交通方不方便,厂房硬件设施齐不齐全,产业配套行不行;政府办事效率高不高、答应的事能不能办到;当地能不能融入自身的供应链。
具体怎么做呢,先做好这三步:
第一步,摸清家底,选准主打产业。
看看咱们手里有什么资源、适合发展什么产业。别贪多求全,集中火力做强几个核心产业。
不同发展阶段,招商打法也得变,不能一套方法用到底。
第二步,主动上门找机会,搭好对接桥梁。
别坐等企业自己来,直接去东部产业转出大省“敲门招商”。
比如江西赣州,就靠稀土资源,紧盯东部稀土深加工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,按人家需求定制方案,成功拉来了不少好项目。
和东部发达地区搞“飞地经济”,比如安徽和江苏共建的苏滁现代产业园,两边一起赚钱分产值。
第三步,抱紧龙头企业,串起产业链。
重点引进能当“链主”的龙头企业,他们一来,上下游的小企业自然就跟着来了。
和周边城市打好配合,各干各的优势活,别自己人抢饭吃。
还可以成立产业联盟,及时掌握行业动态;在东部设立招商办事处,派专人上门服务,像“店小二”一样对接企业需求。
在招商过程中,放大咱们的王牌优势。别光说“我们有”,还要讲清楚“企业来了能获得什么实惠”。
比如政策红利。可直接告诉企业:“来到我这里,能省钱,开拓新市场”。
像广西、云南挨着东盟,搭上RCEP自贸协定快车,活用原产地规则,可就近开拓海外市场,让企业将产品轻松卖到东南亚。
交通优势也得说透。现在内陆地区的区位劣势,早已变身开放前沿。
随着市市通高铁、县县通高速,还有人工运河通航,再加上中欧班列、航空物流枢纽完善,现在出海比以前快多了。
比如,借助“一带一路”节点城市优势,成渝的电子产品搭载着中欧班列,经行中亚直抵欧洲,不必再辗转数千公里从上海港、广州港等地出海。
再比如,郑州获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。
郑州航空港区靠着“空中丝路+国家空港枢纽”,把手机等高附加值电子产品销往全球。
无论是哪一项优势,都得跟着企业的实际需求走。但光靠优势还不够,地方还得拿出实打实的政策,给企业铺路。
就拿广西来说吧。
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广西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 63.4%,高出全国平均增速一大截(56.9%)。这背后,就离不开政策的支持。
前段时间,当地又出台了《广西关于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》,推出28条举措,从三个方向精准出招。
一是建好“产业大本营”,重点打造南宁、北海等5个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,培育专属产业园。
二是跨省与广东“组队”搞合作,借商务部“加工贸易线上产业交流对接平台”,抱紧大湾区“大腿”,承接研发设计、物流仓储等项目,探索税收共享的“飞地经济”模式。
三是借助沿边临海优势,用国家沿边临港产业园区政策承接产业转移,打造跨境产业链,打通跨境快速物流通道。
总的来说,中西部要接住产业转移这波红利,软硬件都跟得上,定位得摸准,策略得用对。
有了优势托底、政策护航,企业自然就愿意来考察投资。
只有这样,才能在产业转移大潮里抓住机遇,让经济发展的步子迈得更稳、更快!
来源:招商网络

全部

招商资讯

载体信息

产业园区

优惠政策

研究报告

项目播报
安徽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
2026-06-30小米汽车三期落定,透露北京政府的“招商家底”
2025-07-03天津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
2025-07-02商丘市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
2025-07-02江西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
2025-07-02武清京津产业新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
2025-07-02河南省平顶山市招商引资十条措施
2025-07-02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“局长经验”
2025-06-30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
2025-06-30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
2025-06-30